主題

摩爾門與教育:概覽

對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來說,教育跟其他很多寶貴的價值觀一樣,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份。摩爾門喜愛學習並致力於獲得知識。他們對於教育的投入,不管是在原則上或實行上,都可以從他們的信仰、教導及生活上看到。他們認為教育是一個有著諸多不同重要目的、廣泛的終生追求。他們對教育有一個獨特的見解──一個認清人類靈魂及智能的原則。再者,摩爾門有一個他們珍視且努力保持;豐富又長久的教育傳統。因為後期聖徒相信值得為教育而付出最好的,所以他們為此投放了大量的資源及精力。

I. 摩爾門對教育的了解

教育的目的

教育原則早已融入摩爾門對於神、今生和有關自己的最基本信仰中。後期聖徒堅信神是全知,也蒙教導「神的榮耀是智能,換句話說,就是光和真理。」[1] 他們也相信身為神的孩子,全人類的目標就是要不斷努力變得像衪一樣,而教育就是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部份。所以,對後期聖徒來說,人生並不只是一場試煉,也是一個透過學習跟經驗來獲得知識的學校。[2]獲得教育是生命其中一個主要目的,並有著超越死亡的永恆價值。[3]發展出一個經過焠練、受啟迪並似神的人格是其最終目的。[4]

後期聖徒相信因為這項重大而恆久的價值,神把教育定為祂兒女必須遵守的神聖誡命。[5] 聖經跟摩爾門經也在這條誡命上相互相呼應,邀請人們去尋求、「叩門」和祈求獲得知識。現代的啓示與眾先知皆明確地指引我們要學習,並清楚指出學習對於救恩是必要的。教會的創立人約瑟‧斯密教導「人的得救決不能快於他獲得知識」,還有「人在無知中得救是不可能的」。[6] 摩爾門也堅信神積極地參與教導祂的兒女。衪啓發心智;衪承諾努力學習會得到衪的認同,並得到衪賜予的智識。[7]

在後期聖徒追求教育的背後是對學習跟知識的獨特認知。摩爾門特別強調全人的教育;這包括使思想跟靈魂都能獲得益處。教育並不只是特別讓智能受益;相反,對後期聖徒來說,尋求學識是要「藉著研讀也藉著信心」(教義和聖約88:118)。某程度上來說,摩爾門認為教育是一種需要將智能加上靈性理解的學習。[8] 他們也認為這兩者並非毫無關係的:舉例來說,理性的思考是必須從靈性的理解中尋獲最終目的。[9]除此之外,後期聖徒也確信信心跟邏輯思考並不是對立的。[10]所以,雖然後期聖徒特別珍視那種能帶領他們更接近神及達成人生目標的知識,但對於真理的追求是不限方法的。[11]

教育在摩爾門教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亦有其他的個人價值。後期聖徒相信教育應該要與生活相關並能增進人生經驗。百翰‧楊解釋「教育是清晰思考的能力,能處理好俗世的事務並欣賞生命。」[12]摩爾門珍視理性的活力和教育帶給他們生活經驗的豐盛。他們受鼓勵要喜愛學習和教導,而他們也明白知識對個人的有力影響。[13]

後期聖徒也相信教育應該有實用價值,應能改善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讓人們能在經濟上自立,還有能「處理好俗世的事務」。[14] 後期聖徒明白教育對從供養家庭到參與更大範圍的社區工作等事情上,有著道德上及實際應用上的重要性。對於負責供養子女的家長來說,教育更是一個重要責任。教會的總會會長多瑪‧孟蓀鼓勵所有男女去盡力學習,以配合這競爭激烈的世界所需。[15]教育也能讓人對他們的社區作出更大、更好的影響,從而增加他們服務他人的能力。

當然,摩爾門也強調家中的教育是很重要的。聖徒都知道家庭是社會的最基礎的單位,他們也知道家是學習的地方。家長受天上的指引要「在光與真理中」撫養他們的孩子(教義和聖約 93:40)。他們首要的責任是透過訓誡和榜樣讓他們的孩子在智能上、社交上和靈性上成熟地發展。撫養孩子是與神一起合作的工作,而家長和其他教育者有責任以孩子的俗世和永恆福旨為目標來引導他們。[16]

教育的範疇

摩爾門了解到教育不只是不同的學習方式,也有其他方面。教會的教導勾畫出一個廣泛的知識層面,包括俗世和宗教上無限的科目。地理、文化、歷史、科學和數之不盡的學科都包含在內,遠超過傳統宗教的概念範圍。[17]確實,在某程度上,摩爾門並沒有分開「屬世」或「屬靈」的知識。他們相信所有的真理都是相關而神聖的。

雖然「教育」一詞給人的感覺是正式的進修,後期聖徒認為教育是遠超於此。他們受鼓勵要把教育視為個人責任,[18] 並受教導每個人應獨立地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與程度去追求教育。[19]摩爾門除了視正式教育為不可或缺,他們也重視各種個人閱讀、研習、思考和各種不同的觀察。他們認為只要努力追求,任何人都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

最後,對後期聖徒來說,教育是一項跨越永恆的原則。摩爾門的經文教導「我們今生達到的任何智能水平」會一直跟著我們到以後(教義和聖約130:18)。後期聖徒也視教育為一份持續的事業;他們預料並且盼望在未來無止境地一直學習。

II. 摩爾門的教育傳統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有一份很深厚並悠久的教育傳統[20]──甚至可以說是他們的標記。[21]在這差不多200年中,摩爾門發展出教育計畫並持續以教育為重點關注的文化。這份傳統可以追溯至教會早期。

除了聖經和摩爾門經外, 後期聖徒也從教會創立人約瑟‧斯密所收到的神聖啓示中尋找教育的架構和使命感。[22]除了其他教導,這現代經文也鼓勵聖徒們珍視而持續地尋求各種智慧,並努力地互相教導,使他們能「在理論、原則、教義以及福音律法上都能獲得完全的教導」(教義和聖約 88:78)。這些教導在摩爾門的歷史上推進了各樣對教育的努力。

這些教導把早期的後期聖徒對教育的熱誠投放到他們的孩子上,並加深他們對個人進步和教育成長的熱愛。就像很多現代家庭一樣,後期聖徒在家中接受教導,但也同樣追求正統教育。在十九世紀,當接受教育是少數人的權利時,摩爾門已在俄亥俄州的嘉德蘭組織了他們自己的學校。其中一部份提供了神職和宗教上的指導,而其他的則教導社區中的成員──包括女性和年青人──有關語文、算術、語法及其他傳統課程。

摩爾門也在十九世紀美國的蠻荒疆界密蘇里州作教育的先驅,在1831年於現在的堪薩斯城成立了第一所學校。幾年後,在新建的伊利諾州納府城內,他們建立並維持了一個圍繞著高等文化和更高程度教育的成熟社區。教會領袖曾經解釋過後期聖徒聚在一起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讓他們能享受教育帶來的好處,而在納府,這些好處有很多都已一一實現。[23]曾經設想過的公共學校、會所、劇院、博物館、演講廳、文藝及其他很多組織都一一建立。聖徒們也建立了一所大學──納府市大學。此大學同時也管理這個城市的教育體系。來納府的訪客都見證到一群為他們宗教原則和心智發展而努力的人民。[24]

即使到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當摩爾門分散在美國西部,教育依然是他們的優先次序。為了支援學習,教會領袖百翰‧楊、約翰‧泰來和惠福‧伍指導開辦了支聯會學校以及一個稱為「學院」的單位去把後期聖徒僅有的物資轉化為一個有組織的教育計畫。這些支聯會學校跟學院逐漸成為了該地區的現代高中、學院和大學。直至在有了其他渠道提供以後,教會逐漸停止非宗教的教育;取而代之,開始發展所有年齡階層的學生的輔助宗教教育體系。

III.教會對教育的計畫

忠於傳統,教育依然在後期聖徒生活和信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除了強調在星期日崇拜、聖殿崇拜和其他場合的學習外,教會也有正式計畫、幫助教會成員追求教育。

教會對其學院及大學的持續支持,反映教會對優質、廣泛教育的需要有所認同。教會擁有和營運三家大學(百翰‧楊大學百翰‧楊大學夏威夷分校百翰‧楊大學愛達荷州分校)以及一個學院(後期聖徒商學院)。在這些學府中,屬世的教育跟教會的宗教原則及概念融合在一起。教會也在墨西哥、東加、薩摩亞、斐濟及吉里巴斯開辦一定數量的中小學。

教會的福音進修班和福音研究所組成了教會教育機構。這些教育機構著重發展綜合宗教知識和信心的全面教育的重要性。

福音進修班是一個為期四年的宗教教育計畫,提供給所有不同信仰的高中學生。每一年會學習後期聖徒的其中一本經文──舊約聖經、新約聖經、摩爾門經或教義和聖約。福音進修班通常是由全職教員或義工,在教會的建築物中教授。福音進修班現時在全世界約有三十五萬名學生。

福音研究所於全球超過二千五百個地點,為18到30歲的年青人提供宗教教育,而其中很多是大學生。福音研究所的課程包括經文研讀、教會歷史、教義及婚姻和傳教準備。現時有約三十五萬名學生報讀。

教會於2001年成立了永久教育基金,為那些合資格及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教會年青成員,提供用以提昇他們經濟水平的必要教育。該基金透過教會成員捐獻而維持,教會亦期望受惠者以低利息償還該貸款。成立至今,永久教育基金發展得極具規模,並成功幫助數以萬計的人。

 

[1]教義和聖約93:36。

[2]See Thomas S. Monson, “Look to God and Live,” Ensign, May 1998, 52-54; Bruce C. Hafen, “The Atonement: All for All,” Ensign, May 2004, 97-99.

[3]見教義和聖約130:9。

[4]See Dallin H. Oaks, “A House of Faith” BYU Studies (1996), 117-18.

[5]See Dieter F. Uchtdorf, “Two Principles for Any Economy,” Ensign, Nov. 2009, 58.

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266頁

[7]尼腓二書28:30;教義和聖約88:11。

[8]Joseph Fielding Smith explained unequivocally that “knowledge comes both by reason and by revelation.” See “Educating for a Golden Era of Continuing Righteousness,” A Golden Era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1971), 2; 教義和聖約9:2。

[9]See Henry B. Eyring, “An Education for Real Life,” Ensign, Oct. 2002, 14-21.

[10]See Richard C. Edgley, “Faith—the Choice Is Yours,” Ensign, Nov. 2010, 31-33.

[11]見尼腓二書9:29。

[12]Quoted in George H. Brimhall, “The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Improvement Era, July 1920, 831.

[13]See Dieter F. Uchtdorf, “Two Principles for Any Economy,” 58.

[14]James E. Faust, “Learning for Eternity” (BYU devotional address, Nov. 18, 1997), 3.

[15]See Thomas S. Monson, “Great Expectations” (BYU devotional address, Jan. 11, 2009), 3.

[16]見多馬•貝利,「母親要在家中教導兒女」,2010年5月,利阿賀拿,第29-31頁。

[17]見教義和聖約88:79;90:15。

[18]See Russell M. Nelson, “Where Is Wisdom?” Ensign. Nov. 1992, 6-8.

[19]See Dieter F. Uchtdorf, “Two Principles for Any Economy,” 58.

[20]As a resource on LDS educational history, see BYU’s “Education in Zion” exhibition text, available here.

[21]See James E. Faust, “Learning for Eternity,” 2.

[22]See Dallin H. Oaks, “A House of Faith,” 115.

[23]See Sidney Rigdon, “To the Saints Abroad,” Elders’ Journal, Aug. 1838, 53.

[24]See, for example, “Highly Important from the Mormon Empire,” New York Herald, June 17, 1842, 2.

風格指南註釋:當報導有關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時,請在文中首次出現時使用教會的全名。如需要更多關於使用教會名稱的資料,請到網站 風格指南.